上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今年深化醫改重點工作,其中之一是有序放寬社會力量辦醫準入,在醫保定點、職稱評定、等級評審等方面給予同等待遇。受此推動,各地推出進一步鼓勵社會辦醫措施:北京市衛計委發佈《北京市社會辦醫指南》,包括支持公立醫院在職醫生創業辦醫,促進醫生資源流動和醫療服務格局調整;天津加大社會資本辦醫引入,相關項目落地後將引資110億,增加1萬張床位;深圳出台新規,取消新增醫療機構距離限制。
  近幾年,放寬社會辦醫準入已成為醫改大勢所趨。2009年新醫改方案提出,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,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。2010年發改委、衛生部等部門發佈《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》,要求調整和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優先考慮社會資本,符合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可納入醫保定點範圍,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報銷政策等。這些政策明確了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改革方向,但由於遲遲沒有出台實施細則,使得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常常遭遇“玻璃門”,實際進展不大。
  去年10月,國務院發佈《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其中要求醫療服務領域放寬市場準入,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,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,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、社會保險定點、職稱評定、等級評審、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。國務院《意見》和今年國務院部署的深化醫改重點工作,明確要求加大醫療服務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力度,對社會資本辦醫實行“非禁即入”,並要求制定用地供給、財政補貼、放鬆價格管制等具體措施,將支持社會資本辦醫政策分解到職能部門,以打破社會資本辦醫的“玻璃門”,保障民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在許多方面的平等地位。這是推動社會力量辦醫政策的一大亮點,也是深入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大利好。
  北京、天津等地推出進一步鼓勵社會辦醫措施,顯示了國家放寬社會辦醫政策的帶動效應。社會資本辦醫實行“非禁即入”,是社會資本在醫療服務領域享有“法無禁止即自由”保障的體現。社會資本舉辦的民營醫療機構,除了從事一部分營利性醫療服務,還能夠按照非營利模式操作,為社會提供一部分非營利的公益性醫療服務——主要表現為向居民提供醫保範圍內的醫療服務,與公立醫療機構就醫保範圍內的醫療服務展開競爭,用公益性醫療服務“爭奪”居民手中的醫保金,“爭奪”政府投入到居民醫保賬戶的醫療資金。這有利於釋放社會力量提供公益性醫療服務的潛能,緩解政府主導的公益性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、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,破除公立醫院根深蒂固的壟斷性優勢地位。
  另一方面,普通居民長期以來對民營醫院缺乏足夠的信任,總覺得看病還是要到公立醫院才放心;某些民營醫院自己也不爭氣,虛假宣傳、哄搶病源、過度醫療、欺詐矇騙等屢禁不止。隨著“非禁即入”政策逐步落實,社會資本辦醫將越來越普遍,在可預見的較長一段時間,民營醫療機構產生的問題和矛盾可能有所增多,醫療服務監管部門的責任壓力也將越來越大。這對醫改構成了嚴峻的雙重考驗——既考驗民營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,也考驗監管部門的履職能力。
  鑒於此,在大幅放寬政策限制、降低進入門檻的同時,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服務特別是公益性醫療服務的監管,對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。同時要做好應對、處理民營醫療機構可能出現大量醫療糾紛的準備,依法保障民營醫療機構的患者雙方的正當權益,推動民營醫療機構實現完善的內部治理,用優質服務贏得廣泛的社會信任,贏得廣闊的市場空間。
  尹大力(北京職員)  (原標題:放寬社會辦醫對醫改構成雙重考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42khal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