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本報記者龔丹韻談燕
  上海即將迎來解放65周年紀念日,作為上海市委機關報的解放日報也將迎來創刊65周年的生日。為感謝讀者的關愛,昨天下午,解放日報社舉辦“讀者開放日”活動。大堂民生咨詢、報社編輯區職業體驗、報史走廊參觀、聽記者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等各項互動交流,吸引了各界讀者的熱情參與。
  “有這樣的活動,家長很開心”
  活動從下午2點開始,大批讀者提前1小時就已等在解放日報社大堂。還在佈置易拉寶的記者們,被一名退休老伯拉住,對方詢問解放日報新媒體《上海觀察》的會員卡如何購買。老伯說自己是《上海觀察》的忠實讀者,平板電腦早已下載了APP,就等開通會員權限,說完把年費往一名記者手裡一塞,拿上會員卡和紀念冊,轉身就不見蹤影。還有一對老夫妻,一進大堂便向記者們傾吐心聲,表示自己非常喜歡《解放周末》,每期必看。兩位老人對解放日報的各欄目如數家珍,逐條點評,並補充說:“去年新增的《解放周一》,家裡的年輕人愛看。你們這樣用心辦報,不容易。”
  來自閔行區薔薇小學和格致中學的20名學生,同樣提前到達。大堂“解放網”的咨詢台,被學生們團團圍住,大家紛紛掃描二維碼。同來的家長們表示,自己對解放網非常熟悉,平時經常看。而《支部生活》的讀者們,特地在咨詢台前“絮叨”起喜愛之情:“《支部生活》變成彩色版以後越來越好看了,還不漲價!”
  就在開放日活動前幾天,本報還收到了居民孫浩章的來信。他非常想參加“讀者開放日”活動,但礙於已安排外出旅游,只能把“想說的話寫出來”,以寄信的方式參與其中。
  參觀報史走廊時,小學生們對展出的歷史圖片、資料、書信等,看得津津有味,不時拿出手機拍照。薔薇小學一位學生家長說,現在的孩子只會閱讀電子屏,不像她小時候,讀報是一種生活習慣。“拿在手裡翻閱紙張的感覺,和閱讀電子屏不一樣。我希望孩子能多接觸報紙。有這樣的活動,作為家長我很開心。”
  在互動交流中,本報參與馬航、地震等突發事件報道的兩名記者,向學生們講述了採訪背後的精彩故事。“會不會為了新聞時效而發佈假新聞?”“我長大想當記者,請問做記者需要哪些素質?”同學們專業而尖銳的問題,令在場的大人們都感到驚訝。
  89歲與“89生人”同堂
  在7樓會議廳里,十多位讀者參加了“我心目中的解放日報”座談會。大家爭相訴說自己的“解放日報情結”。其中最年長的讀者89歲,最遠的讀者從浦東趕來。
  名都新城小區的居民王一成,精心繪製了一幅國畫梅花圖《雪裡見精神》贈送給報社。用居民區書記鞠娟的話說,“梅花香自苦寒來”,解放日報創刊65周年,走過了不平凡的歲月,艱苦奮鬥、勇立潮頭!
  上海茶葉行業協會內刊主編、原上海鐵路局黨委宣傳部幹部阮鑒祥說,“我是解放日報第一批的通訊員、行風評議員,無論是我個人,還是我的家庭,都與解放日報有不解之緣。”感情愈深、期待越重。阮鑒祥期待著解放日報在吸引讀者方面更進一步,“潤物細無聲,傳遞好聲音”。
  趕來參加座談的年齡最小的讀者是1989年出生的李海松,他形容自己與解放日報是“忘年交”。他同時也是《上海觀察》的第一批擁躉,中文專業的他,希望今後的《解放日報》和《上海觀察》,能夠繼續用文字溫暖這座城市。
  “30後”老人王竹祥儘管已77歲,但平時也會上網用微信。他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,使得小道消息滿天飛,希望解放日報能夠充當“定海神針”。
  與會的讀者都期盼,與記者編輯溝通的機會能多些、再多些。
  (原標題:“用文字溫暖我們的城市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42khal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